2006年,袁隆平到北京出差时,特意去看了身体欠佳的华国锋,当时华国锋不太愿见客
2006年,袁隆平到北京出差时,特意去看了身体欠佳的华国锋,当时华国锋不太愿见客,但得知来访的是袁隆平,他立马亲自将他迎进家里。在北京的一个院落里,两位耄耋老人的手紧紧相握。他们就是,袁隆平和华国锋。这一次,八十五岁的袁隆平专程探望病中的华国锋,这是两位相交近半个世纪的老友一次珍贵重逢。袁隆平,这位日后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科学家,改变世界的旅程中,烙印着一位地方领导人的远见与支持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湖南,彼时的袁隆平,在安江农校默默耕耘,醉心于水稻育种研究。1966年,他在《科学通报》发表了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论文,引起了国家科委的注意。然而,真正在地方上给予他实质性庇护和推动的,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、主管农业的华国锋。华国锋,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。他常年深入田间地头,深知粮食增产对于饱经自然灾害之苦的中国意味着什么?然后,当袁隆平那篇充满开创性的论文进入他的视野,他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。在那个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,保护一项尚在襁褓中的基础科研项目,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。华国锋顶住压力,为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撑起了一片相对宁静的天空。他不仅在物质条件上给予支持,更在政治上提供了保护伞,使袁隆平专注于科研探索。1970年6月,湖南省召开第二次农业学科技大会。华国锋特意点名邀请袁隆平出席,并安排他坐在主席台上。这一安排,不仅是对袁隆平个人的极大鼓舞,更是公开表明了省委对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视和支持。此时的袁隆平,研究虽取得初步进展,但距离成功尚远。而华国锋的公开支持和鼓励,如同及时雨,坚定了他继续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。两人的情谊,在共同的理想,”让中国人吃饱饭、吃好饭“的浇灌下,日益深厚。随着华国锋被调往北京,进入国务院工作影响力也随之提升。而此时,袁隆平团队在湖南的试验田传来捷报。20多亩杂交水稻亩产突破650公斤,增产优势显著。成果喜人,但推广却面临瓶颈。最大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繁殖不育系种子,而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最为适宜。然而,没有中央层面的强力支持和资源调配,大规模推广寸步难行。1975年底,时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、负责杂交水稻推广工作的陈洪新,深感责任重大,提笔写下一份长达四页的详细报告,直呈国务院,恳请华国锋听取汇报。报告很快得到回应。两天后,陈洪新被请进中南海一间会议室。华国锋与另一位主管农业的副总理,认真听取了陈洪新长达三小时的汇报。华国锋边听边记,当场决策。中央拨款150万元专项支持,其中120万元用于补偿湖南调出种子的损失,30万元用于购置解放牌汽车组建种子运输车队。同时,决定由农业部在广州召开南方十三省杂交水稻生产会议,全面部署推广工作。这一系列果断决策,打通了杂交水稻走向全国的任督二脉,使得这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成果得以迅速在全国铺开。袁隆平后来多次感慨,没有华国锋关键时刻的鼎力支持,杂交水稻的推广之路将异常艰难曲折。岁月流转,袁隆平全身心投入科研,不断刷新杂交水稻的产量纪录,从中国走向世界,成为举世敬仰的科学家。华国锋则肩负国家重任,在特定历史时期主持中央工作,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,推动工农业生产重回正轨。尽管工作繁忙,但两人之间的情谊并未变化。2004年,袁隆平荣膺“感动中国”十大人物。当颁奖画面通过电视传遍千家万户时,病榻上的华国锋难掩激动之情。他特意嘱咐秘书致电袁隆平,并反复叮嘱袁隆平要保重身体。2006年,袁隆平赴京公干。得知华国锋身体欠佳,极少见客,他仍坚持前往探望。当工作人员通报袁隆平来访时,病中的华国锋不顾身体虚弱,执意起身亲自迎接。那一刻,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紧握,久久不愿松开。华国锋虽已年迈体衰,但言谈间对农业科技的关注与热忱丝毫未减。临别之际,华国锋提笔,写下“贵在创新”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赠予袁隆平。这四个字,既是对袁隆平一生科研精神的高度凝练,也寄托着一位老领导、老朋友的殷切期望与无限期许。2008年,华国锋在病榻上为袁隆平的口述自传欣然作序。“我和袁隆平同志相识,已近四十年。我们的相交,始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发展。如今,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,而我,已是垂暮之年。”字里行间,充满了对老友成就的欣慰与岁月流逝的感慨。8月,华国锋与世长辞。袁隆平闻讯,悲痛不已,第一时间发去唁电,深切缅怀这位“谦虚、平易近人的老领导”。他们的情谊,超越了职务的变迁与时代的更迭,根植于对国家、对人民深沉的爱,以及对“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”这一朴素而伟大理想的共同追求。